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

人際傳播理論(人際關係)



人際關係在我們生活上佔有一席之地,很多人在人際關係這方面遇到問題都是因為人際傳播裡,複雜而環環相扣的各種因素。
在我們身邊很多事物都是必須靠著人際傳播而互動執行,像是家裡的瑣事必須與家人討論、同學之間分組報告的互動、工作與同事上司下屬之間的關係。


人際傳播主要是以Face-to-Face為主,是可以直接得到回饋(feedback),侷限在某一情境,像是在教室、走廊上、捷運上…..等,再說人際傳播的範圍廣泛,說明人與人之間如何開始、經由雙方互相溝通是否達成協議、維持到不變的友好關係或是破裂的結束。舉例來說:人際傳播在起步上,一個邂逅因為置身在良好情境當中,無意間就開始了,但在過程中如何維持關係才是最大的學問。

另外在人際關係上也會產生相當多的問題,像是彼此在討論一件事物的時候意見不合、雙方固執己見就會發生爭吵、主觀意識強烈的帶有偏見套用在對方身上,這些往往是因為人際傳播處理的不夠完善而造成的結果。




詳細觀點:
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建立在「利益 」之上,亦即是人際關係是靠利益交換來維繫的。
利益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無形的,短期的或長期的。例如:
物質上的利益:金錢、薪資、生活費、禮物、鑽石瑪瑙、汽車洋房
感官上的利益:視覺的滿足〈美貌身材〉、聽覺的滿足〈令人陶醉的聲音〉、味覺的滿足〈美食〉
心靈上的利益:鼓勵關懷、親情友情愛情、愛與被愛的滿足
學習上的利益:求知欲的滿足、專業知識技術的傳授
名譽上的利益:社會地位、頭銜身分
權力上的利益:指揮權、支配權、控制權、開採權、專利權、所有權


我們都知道人際傳播必須要有共向溝通才能達成一致性,也就是說AB必須互相要有對彼此的吸引力、有共同性的關聯才會互相溝通,強調人際關係在互相磨合的過程中,人都是希望被認同的,這也是之所以人會喜歡和自己看法一致的人在一起,當兩個人在陌生的環境剛開始認識,經過交談、對事物的見解、一番磨合之後,發現其實彼此並不合,就可能開始遠離彼此,進而在去尋找相同興趣的人。

人與人接觸後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彼此間有「契合點」,能夠建立互利的供需關係。而構成「契合點」的條件是:必須合乎雙方主觀的期望值
契合點的成份可能是彼此間有共同點,例如:有共同的思想價值觀、語言、食物、嗜好、、、等;也可能是彼此間有互補的相異點,例如:對方有自己夢寐以求的才藝、財富或特質。
只要有契合點,不管是多是少,都可能建立朋友關係。
契合點會隨彼此互動情形而變化(磨合時期)。因此,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就必須加強契合點的比重,同時也要降低衝突點的比重。

雙方的契合點若是建立在無法填滿的強烈慾望上時,契合點就會很容易變成衝突點,例如:金錢的渴望、、等等。這些強烈的慾望是無法永遠獲得滿足的,所以,「需求者」只要有機會,一定會向外尋求新的、更大的「供給者」來維持滿足感。通常,這種擴張的行為會引起「舊供給者」的不滿而發生三角衝突




關鍵概念:
而我們要如何去有效的增進自己的人際傳播,可以從幾個觀點下探討:

1.吸引力:有吸引人的特質才能讓人有興趣與你交談。例如:幽默、認真、熱心、、等。

2.互惠關係:雙方都獲得「有效的利益」,並讓雙方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保持平衡,避免失衡。

3.肚量:對「惡」的包容度,就是一個人的「肚量」。例如: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折損點(自己所能承受的虧損程度)、改變自己的價值觀(損與益,短程及長遠的觀點)、增加自己的資源(增加自己能忍受被剝奪的資產)

·       4契合點:人與人接觸後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彼此間有「契合點」,能夠建立互利的供需關係。而構成「契合點」的條件是:必須合乎雙方主觀的期望值(彼此的共同點、彼此互補的相異點),想維持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加強契合點的比重,同時價低衝突點的比重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